学习&记录

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

0%

矮奴的故事

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一篇乐府诗,这首诗没什么名气,但这首诗记述了一件事情。用现代的话说,就是一座城、一个人、一件事。

道州民-美臣遇明主也——白居易
道州民,多侏儒,长者不过三尺余。
市作矮奴年进送,号为道州任土贡。
任土贡,宁若斯,不闻使人生别离,老翁哭孙母哭儿。
一自阳城来守郡,不进矮奴频诏问。
城云臣按六典书,任土贡有不贡无。
道州水土所生者,只有矮民无矮奴。
吾君感悟玺书下,岁贡矮奴宜悉罢。
道州民,老者幼者何欣欣。
父兄子弟始相保,从此得作良人身。
道州民,民到于今受其赐,欲说使君先下泪。
仍恐儿孙忘使君,生男多以阳为字。

前言

白居易是唐朝人,他的诗词不出意外,绝大多数都和唐朝有关。那么一说到大唐,很多人会想起繁华的长安,会想起天可汗李世民,会想起女皇帝武则天。

杨贵妃的霓裳羽衣曲,一舞动天下,玄宗开元盛世,万国来朝,这都是我们后世人对大唐的认知。

长安城繁华富庶,俨然一派天朝上国首都欣欣向荣之气象。忆昔开元全盛日,小邑犹藏万家室。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俱丰实。如此盛世,自然也是吸引了各国商旅和前来求学的外国学子。

根据记载,长安城内鼎盛时期,外国的商人、使者、留学生、留学僧等外国游子总人数不下3万人。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、地区多达300个。唐的科技文化、政治制度、饮食风尚等由客商、留学生等传播至世界各地。

另外,西方文化通过长安城消化再创造后,又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、朝鲜、缅甸等国家和地区。长安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、文化交流的汇集地,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。

如此文化、商业交汇的国际大都会,自然会催生出许多变种,比如人类贸易,通俗点就是奴隶交易。在当时,有名气的奴隶中,属昆仑奴最为有名。昆仑奴是当时的外来客商带来的仆役,由于其忠诚度高,在当时的长安,一个人要是家里有昆仑奴,这都是身份和体面的象征。

但在那时,其实还有名为矮奴的一群人,只不过他们很少被人知悉。因为他们呆在长安城最奢华的地段——大唐皇宫。他们有一个文雅的别称,叫宫廷侏儒优伶,全称宫廷侏儒优伶宦官。

矮奴两字一矮一奴,字面意思解释起来就是矮小的奴仆,文雅点就是侏儒奴,或者奴之侏儒。根据有关文献的记录,矮奴身高不高,且肤色黝黑,与当时的汉人在身高、肤色上有很明显的区别,一眼就能分辨。

这些矮奴是谁呢?他们是道州境内的大唐子民。因为身高肤色有别于常人,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养后,他们就要被当地官府当作贡品,送到皇宫里,去取悦大唐皇族,特别是那位坐在龙椅上的圣人天可汗。

每次送矮奴去长安的时候,道州境内就会哭声遍地。杜甫的石壕吏中,那句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其实放在道州百姓身上,也是很贴切的。看着自己的亲人被送往长安,今生今世可能再也不能相见。即便是到午夜时分,也还能听到寂静的夜空中,偶尔响起几声满怀心酸的哭诉之声。

老翁哭孙母哭儿。

从隋炀帝开始,直到大唐德宗废除矮奴制度,这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,道州按时进贡道州境内的百姓,将他们关进笼子里送进长安。一百多年来,延绵不绝。

直到道州来了一位,名为阳城的新任太守。

何为矮奴

阳城刚上任,很快就接到了来自朝廷的诏书,诏书里让他准备好道州的土特产,以便进贡(道州进贡之物,即道州百姓。)

阳城初来乍到,道州又位于南楚之地,距离阳城的故乡和长安都甚远,故而阳城不懂道州有什么有名的特产,于是去问了官府里的其他人。

回答的人没有直接说话,而是将一个很大的陶罐放在阳城面前。阳城一看这罐子,心想原来道州的土特产是陶罐啊。虽然阳城没听说道州的陶罐质量怎么样,但既然能充当贡品,想必也是质量上乘的好东西了。

“大人,错了,这不是我们道州的贡品,放在里面的东西,才是贡品。”

此话一出,阳城脑子里便有了贡酒这个概念,毕竟陶罐里装酒也不奇怪,只是这陶罐这么高大,装酒倒酒也麻烦。
看到阳城的表情,那人从外面带进来一个很矮的侏儒,令侏儒爬进陶罐里。这侏儒虽矮,但阳城可以分辨出,这人年纪不算大。

当阳城看到这侏儒进入陶罐后,身高只比陶罐高一个人头后,忽然明白了什么。

下属官吏对阳城说道“自前朝隋炀帝始,我道州历年来都需进贡矮奴。大人现在所见的,就是我道州的土特产——道州矮奴。”

阳城听完这话,如同天雷轰顶一般。

原来,道州的贡品是当地百姓啊。

“大人,矮奴已经调教好了,如果您没意见,我就去定制笼子,准备进贡了。”

那人见阳城如此惊异,倒也不感觉奇怪。毕竟道州矮奴的进贡时间,已有百余年。道州历任太守,哪个不是第一次听到见到矮奴时,如阳城这般呆如木鸡。可是百余年来,所有的道州太守最后都成为了允许进贡矮奴的那个人。

“我只有一问,陶罐不过数尺,这矮奴如何来的。”阳城从惊异中恢复过来,询问着下属。

“矮奴自然是驯养而来,世上岂有那么多侏儒。历任道州太守,为了升官发财,便从本地捉来健康的儿童放在这种陶罐里。平日里重物压顶,只让孩童露出脑袋,每日教授孩童优伶之术。时日一场,这些孩童自然只有陶罐这般高。

“此法世代相传,已有百余年。历次进贡这些驯养好的孩童时,道州境内都是哭声遍地。这些人进了长安城,能回来的就只能是几缕思乡之魂了。只是不知道,这些孩子是否还认得回家的路。”

“大人!我们听说过您的贤名,如果您真有决心,还请上奏天子,恳请君王降下天恩。道州百姓,必对大人感恩戴德。”

阳城没有丝毫的犹豫,直接拒绝为李唐皇室,继续提供这等非人所为的服务。

“道州水土所生者,只有矮民无矮奴。”

道州土生土养的,都是大唐的子民,他们只是长的矮而而已,而不是什么拿来进贡给君王的物品。

当阳城拒绝送矮奴的消息传到长安后,时任大唐天子的唐德宗,接连下了好几道诏书,让阳城别墨迹,不要违抗天命,矮奴毕竟是祖传了上百年的事情,怎么能随随便便中断进贡呢。

阳城看到皇帝给自己发了数道诏书,内心没有丝毫波动,直接动笔,写了一篇奏折,让御使带了回去。

城云臣按六典书,任土贡有不贡无。道州水土所生者, 只有矮民无矮奴。

阳城的奏折中有句话,叫“州民尽短,若以贡,不知何者可贡。”这句话是标准的反问句,直接反问唐德宗,你到底想要什么。

城出为道州刺史,州产侏儒,岁贡诸朝,城哀其生离;无所进。帝使求之,城奏曰:“州民尽短,若以贡,不知何者可供。”自是罢。——《新唐书·阳城传》

当唐德宗看完阳城写的奏折后,他沉默了一会,宣布中止这种延续了上百年的荒谬之事。自此,道州不再向朝廷进贡矮奴。道州子民再也不用因此而骨肉分离了。

吾君感悟玺书下,岁贡矮奴宜悉罢。

为了让自己享乐,直接拆散别人的家庭,将健康的人折磨成陶罐那么高,这种明显不是为君者该做的事情,竟然延续了上百年。唐德宗虽在史书上评价不高,但此事所为,可称得上是贤明君王。

道州民,老者幼者何欣欣。
父兄子弟始相保,从此得作良人身。
道州民,民到于今受其赐,欲说使君先下泪。
仍恐儿孙忘使君,生男多以阳为字。

直到阳城劝唐德宗放弃这种无意义的事情后,道州的百姓,才第一次知道自己是人,而不是取悦别人的玩物。
从此之后,道州百姓将阳城视作再生父母。

他们再也不用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官府抓走,看着孩子被关在瓦罐里,看着孩子登上前往长安的马车。

这首词很短,短到寥寥数笔,就把道州百姓的百余年的苦楚,浓缩成了七个字。

市作矮奴年进送。

但这七个字,也证明的从唐德宗之前的历代皇帝,都默许道州进贡矮奴为自己服务。